乘客上车前,司机不能有询问乘客目的地等挑客行为;别吃带异味的食物。最新修订的《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》(简称出租车运营国标)为出租车司机拟定了26条服务用语,与多条服务需要。
纵观整个国标,它几乎能代表大家对于出租车行业的全部美好想象――没异味,这是硬件上的规范;司机说文明用语,这是软件上的需要。然而,标准虽好,假如不可以确保监管的跟进与行业内生动力的激活,恐怕也只不过中看不中用。因为严格的总量控制和份子钱运营机制,出租车行业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局面,这使得外部标准的落实,与行业自发的内生秩序的生成,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。
举例说,假如出租车公司,可以轻松达成稳赚不赔,又如何会在乎乘客的投诉?反之,如出租司机可以感觉到角逐的重压,自然会倾向于以更好的服务态度去对待乘客。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在于,标准永远只不过下限,服务能做多好,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服务者面对的存活重压。出租车行业,的确需要标准明确一些禁区,但至于文明用语之类的细节,还是要依赖司机服务意识的激起。
当然,出租车行业具备肯定的公共服务性质,不可能像一般服务行业完全受市场角逐的约束。但却并不意味着应该否定或排斥市场自己的净化用途。有必要看到,管理部门、出租车公司、司机三方所形成的封闭化行业形态,当是市场乱象滋生的一个核心源头。
管理部门出于管理上的便利,对出租车实行总量控制,加上出租车公司与司机之间的份子钱模式,致使市场的调节用途基本被瓦解。它一方面,使得供需调节失去市场灵敏,打车难就是一例;其次,封闭的市场格局,进一步弱化了出租车公司和司机提升服务意识的动力。这种背景下,国标越美好,越会看上去虚假。
任何管理和标准都不可以穷尽每个服务环节,这既是管理技术上的客观局限,也是引入市场调节的必要所在。尊重市场的内生秩序,掌握从市场的角度去审视和解决社会问题,而非一味依赖全能型的行政管理方法,应是现代政府需要遵循的施政之道。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,既有赖于管理标准的明确,亦需以适当的机制激起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,以此才能达成管理本钱与管理效率的双向优化。出租车行业要真的得以规范,同样不能离开如此的视角。
JiaZhao.Com